集资诈骗在日常生活之中,所呈现的方式很多。在网络时代,集资诈骗不仅仅可以通过个人与个人、集体与集体之间传播,更多的是通过网络的形式进行传播。在大家防范心稍微放低的时候,集资诈骗者可能就看上你了。那么集资诈骗可以起诉吗?法律又是怎样定义集资诈骗的呢?立案标准又是什么呢?以下内容由在线北京集资诈骗罪刑事律师为您整理。
问题回答:
集资诈骗受害人,可以在公诉时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如果刑事案件已经审结,则可以提起民事诉讼。
具体阐释:
可以在刑事诉讼中向法院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第九十九条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刑事诉讼法,作为受害人集资诈骗犯罪。被害人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的,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如果是国家财产、集体财产遭受损失的,人民检察院在提起公诉的时候,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话题延生:
根据《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第十八条规定:因参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非法集资活动而受到的损失,由参与者自行承担,所形成的债务和风险,不得转嫁给未参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非法集资活动的国有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以及其它任何单位。
债权债务清退后,有剩余非法财物的,予以没收,就地上缴中央金库。在取缔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非法集资活动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只负责组织协调工作,而不能采取财政拨款的方式弥补非法集资造成的损失。
这意味着一旦社会公众参与非法集资,参与者的利益不受法律保护,经人民法院执行、集资者仍不能清退集资款的,应由参与人自行承担损失,而不能要求有关部门代偿。
如何做好应急处理:
第一,被集资人应该放下自己特有的判断立场,提高警惕,及时主动向公安机关报案。比如在全国影响极大的四川芝元投资有限公司和张蓉蓉等19人集资诈骗案,案件是公安机关在工作中发现大量资金异动进而介入并侦破,因侦查时集资人尚能拆东墙补西墙,初尝甜头的被集资人对侦查行为产生抵触情绪,甚至用上访等形式对侦查机关施压,影响证据的收集、赃款赃物的扣押、查封等工作的开展,最终导致被集资人损失的进一步扩大。
第二,要相信办案机关和政府,并积极予以配合。有的被集资人出于让集资人继续经营以返还本利的美好愿望,明确要求办案机关对集资人不以犯罪论处,出现办案与被集资人认识不统一的情形,增加案件处理上的社会干扰与复杂性。
第三,要将被集资的相关证据保存完好,包括借款合同、银行转账凭证等。非法集资案件,涉案金额的认定往往是一个让公检法部门都头疼的环节。书证往往表现为欠条、借条形式,但常常书证记载金额与实际金额不一。集资人几乎没有健全的财务制度甚至有的在事发之后销毁账簿,导致办案人员很难准确查清涉案金额。在大量的案件中甚至存在被集资人根据集资人的要求通过自己账户或下线账户直接将款项转账到集资人指定的其他被集资人账户的情形,在帮助集资人实现拆东墙补西墙的犯罪环节的同时,这种杂乱的资金往来直接导致在案件办理过程中很难收集相关证据证明自身的出资额,从而影响办案质量,妨碍对非法集资犯罪的有效打击。因此,集资人要注意保存并提供完整的集资凭证等资料,配合公安机关尽快查明非法集资的相关案情,最大程度保护自身权益,减小损失。
通过以上的几点内容介绍,相信各位网民朋友已经对集资诈骗的概念、量刑标准有所理解了。但是在实际生活之中,集资诈骗往往十分复杂,其中所包含的其他因素十分冗余。在这样的情况下,请咨询在线律师,我们为您提供法律咨询服务。